一、原理

要彻底理解STDM,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与我们熟悉的(同步)时分复用(TDM)**进行对比。

1. 回顾:传统的TDM(同步时分复用)

想象一个有4条车道(用户A, B, C, D)的收费站,要汇入一条主干道。TDM的规则是:

TDM 帧结构:
| A1 | B1 | C1 | D1 | A2 | B2 | C2 | D2 | ...
^    ^    ^    ^
时隙1  时隙2  时隙3  时隙4 (固定分配)

如果C没有数据,则C1时隙为空,造成浪费。

2. 登场:STDM(统计时分复用)

STDM则像一个智能的动态调度系统,它的规则是:

3. STDM是如何实现的?

STDM的实现依赖于一个核心设备——统计复用器(Statistical Multiplexer),其实现过程如下:

  1. 设置缓冲区:统计复用器为每条输入线路都提供一个缓冲区,用于暂存用户发来的数据。

  2. 动态扫描:复用器不断地循环扫描各条输入线路的缓冲区。

  3. 按需组帧

    • 一旦发现某个用户的缓冲区中有数据,就立即取出这些数据。

    • 关键一步:为取出的数据块附加上一个地址信息(或称为“标志”),指明这个数据块是属于哪个用户的。

    • 将“地址+数据”作为一个整体,放入一个STDM帧中。

  4. 发送帧:将组装好的STDM帧发送到高速线路上。

为什么必须加地址信息?

因为在STDM中,时隙的位置不再与用户身份绑定。接收端收到一个数据块时,它无法像TDM那样通过“数位置”(比如第3个时隙就是C的)来判断数据来源。因此,必须在数据中明确地“贴上标签”,告诉接收端“我是A发来的”、“我是D发来的”。

二、图示说明

STDM工作原理图

      +-----------+
A --> | Buffer A  | --\
      +-----------+    \
      +-----------+     \   +-------------------+   高速线路
B --> | Buffer B  | ------->| 统计复用器        |------------> | D1 | C1 | B1 | A1 | ...
      +-----------+     /   | (扫描、加地址、组帧)|
      +-----------+    /    +-------------------+
C --> | Buffer C  | --/
      +-----------+
      +-----------+
D --> | Buffer D  | --/
      +-----------+

假设某一时刻,A, B, C, D都有数据,则STDM帧可能是 | A1 | B1 | C1 | D1 |
假设下一时刻,只有A和D有数据,则STDM帧可能是 | A2 | D2 | A3 | D3 | (B和C的时隙被动态利用了)
特性 (同步)TDM 统计时分复用 (STDM)
分配方式 静态分配,预留固定时隙 动态分配,按需分配时隙
信道利用率 低,有数据空闲时浪费严重 ,信道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
帧结构 时隙位置隐含地址,无额外开销 必须包含地址字段,有额外开销
总速率关系 输出线路速率 ≥ 所有输入线路速率之和 输出线路速率可以 < 所有输入线路速率之和
是否拥塞 永远不会拥塞 当瞬时输入速率 > 输出速率时,可能因缓冲区满而拥塞丢包

三、易错点